中国人死后,崇尚入土为安,土葬是崂山地区普遍流行的形式,于是就留下许多古墓。
佛教古墓
华严寺的塔院其实是墓地,塔院是一个小小的院落,里面有历代主持僧人的墓塔。最高的一座为该寺第一代方丈慈沾的七级砖塔,是大师的藏骨处。在这座砖塔的左前方有一小石塔,是“善和”也就是于七的藏骨处。在附近还有大大小小的墓塔6-7处。
和尚死后,一般是坐化,把死者装缸里,上面再扣一缸,接缝处进行处理,形成一密封体,然后找合适地方,把密封体外用青砖堆砌,形成墓塔。也有和常人一样装棺盛殓的,建坟地,立墓碑的,这主要是地位较低的和尚的休憩之地。
在天成观西附近,2008年崂山研究学者房振兴发现了“大方”禅士墓塔。墓塔由灰色崂山花岗岩雕凿,六角形,有2米多高,下粗上细,最大处直径有1米;石塔造型优美,属于亭阁式建筑;塔基、塔身、塔刹三部分由5块石制构件组成,做工精细,花纹装饰美观,属于小巧玲珑型的石塔,在崂山中是罕见的。在塔基处下有盗洞,估计早就被坏人盯上。
广住大师,号大方,在“弥罗庵”一住18年。死后埋藏在这里,碑文放在刁龙嘴(已经破坏)灵位设在白云洞,这种佛、道共处的和谐局面在崂山很常见。
道教古墓
崂山是道教盛行的地区,道士留下的古墓较多。
在白云洞西1公里处一密林里有座保留完好的石塔。石塔高3米左右,底座2平方米,碑文1平方米。上写到,“金山派平度州泣清十三代羽士王浮德之墓道光十年孟冬吉日立”道光十年为1830年,至今已经有近180年历史。这座石塔保留完整,实在幸运,主要是在密林中不易发现,有关书籍和照片没有记载,故留下珍贵的历史文物。
在白云洞逍遥谷有2座类似石塔,,一座是玄清老族十代弟子王生本的,一座是十一代弟子赵体顺的,这两座石塔“文化大革命”中都被推倒,至今石件还散落在荒草中。
几年前茶涧庙附近在开荒时,曾经挖出一处墓穴。墓穴中有口棺材,红松料的,外表已腐烂,一碰即碎,里面有一具尸骨,陶碗一只,俗称“长命灯”。陶罐在脚部,里面按习俗放着五谷杂粮,供死者食用。另有陪葬的铜钱一枚,上面铸有“万历”的字样。此地位置在茶涧庙遗址西南处,应该是茶涧庙道士的坟墓,建于明代,历史上曾一度香火旺盛。这个墓穴利用两块山石的夹缝做成,两头封堵。中间位置墓壁中,镶嵌着一块青灰方砖,上面写有“清规”字样,是先写好后进窑烧制的。依据墓葬习俗判断,时间应该在明代。
在华楼山灵烟崮顶有“老师傅坟”,至今没有考证出是谁的墓穴,两个长2米,宽0.8米,深0.9米的石椁全是用凿子一下下凿出来的,最难想象的是棺材盖,是几吨重的岩石,不知道是怎么移动到石椁上方。元代名道刘志坚地位肯定比不上“老师傅”,只好选择灵烟崮下的岩洞,存放尸骨。华楼宫道士墓不计其数,可惜的是“文化大革命”墓碑被毁,很多被利用做了旅游道,在路上经常可看见石条上有字,令人惋惜。2008年在华楼后山发现古墓群。这里位于华楼山北麓,坡坡涧之西山涧,有坟7座,各有石碑,上有“清处士、道光年”等字样,据今有近200年历史,这些墓碑在市内早就当成文物保护起来了,在这里却安静的躺在这里。从墓碑可以考证,清代以前,灵峰庵住了不少道士,死亡以后,埋在这里,符合道家羽化升仙后,遗体埋在道庵附近北或西的传统习俗。
崂山文史研究者绿水青山在2009年10月12日,在灵峰道庵前的坡坡涧里,看到乱石丛中露出一块石头,是人工雕琢的长方形石料,很像一块残缺的石碑。
在清理了上面的碎石后,仔细查看一下,表面没有字痕,就合力把石头翻了过来,果然看到上面刻了许多字,由于风化侵蚀严重,大部分字体模糊不清,很难辨认。
后来在石碑上撒上细土,用手轻轻地把表面上的土扫去,石面上凹处就留下许多细土,字迹就显出来了。经初步辨认,字体一共三行,竖排,繁体字,字体不是很工整,文为:乾隆肆拾二年庙宗(田)力(贵)皇清仙师官讳正玉之墓四十二年四月二十日立
根据文字内容,判断是一个道姑羽化后人们给她竖的墓碑,不知何年代被人为或者自然的原因破坏,残缺的墓碑流落到涧底乱石堆中。
这石碑没有找到任何记载,乾隆四十二年为公元1777年,距现在有232年了,如果确实石碑是乾隆年间的,那么这块残碑应该属于比较珍贵的历史文物了,城阳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决定等防火道修好后,将石碑运下山保护起来。古墓群能够完整保留下来,是因为解放后修崂山水库,北路传统上山通道被破坏,游人大都从南线上山,这里罕有人至的缘故。
古墓群的发现可以让我们了解道家的殡葬文化,华楼诸多庙宇的变迁历史,使这方面文史资料更加完善。
明道观也叫棋盘石庙,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。有个三真洞是道士藏骨之处,里面有清代道士郝、袁、李三道士的尸骨,故称“三真洞”。
蔚竹庵以前也有一座五级石塔,1930年建的道士藏骨处,后被毁。2006年在此处立石碑一处。玄阳观西侧过去有三座六角形墓塔,每座墓塔塔身皆为五层。现还有一墓塔遗迹,状如弃井,周围用一米长,0.2米高0.3米宽的弧形石条垒起,应该是原来的墓塔地基,计划恢复原状。,
儒教古墓
四方区小水清沟黄家茔旧有三座大坟,据《即墨县志》记载,黄嘉善之父黄作圣、祖父黄正、曾祖父黄昭,皆因黄嘉善而褒封为尚书加太子太保。而黄嘉善之孙黄培,在康熙八年由于文字狱被处以绞刑,就埋葬在小水清沟。黄家茔占地数十亩。立有牌坊、石狮、石人、石马等,茔内有三个大冢墓,可惜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改造,踪影全无。
在城阳惜福镇也有黄家茔,埋葬的是黄培之子黄贞明,黄贞明因其父遭此巨戮,与清廷结下不共戴天深仇,遂入崂山深居。黄贞明之妹年已及笄,悲父之惨死,亦在崂山出家为尼,老死于巨峰前之白云庵。惜福镇黄家茔规模是很大的,现在有个地名叫少山,以前叫“烧山”,清明节或重大节日,赶着马车拉纸上坟,场面是很壮观的,也反映出黄家财大气粗。
蓝铜是蓝章之父,蓝家是明清时期即墨五大望族之一,蓝家庄一带有蓝家的华阳书院和墓地。过去蓝铜墓占地二亩多,周围遍植松柏,封土高约3米,墓碑高约2米,碑两旁排列汉白玉石人、石马、石羊、石狮各一对,神道前置牌坊一座,“文化大革命”全被破坏,前些日子我在这里找到2尊无头石造像,如果把其余部分找到,意义是非常大的。
衣冠冢童真宫又称童公祠、童政宫,位于城阳区惜福镇办事处傅家埠社区。相传始建于汉,后经历代重修。为祀东汉不其县令童恢而建,元初改为道院通真宫。分前后两院,后院有童恢墓,墓周遍用石条砌半米高挡土,占地10平方左右,是衣冠冢。院内松柏青翠古树参天,侧柏很有名气,相传汉代所植,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。冢为东西向,面西原有石碑一座,镌刻碑文“敕封后汉不其尹童府君之墓”,该碑立于清乾隆年间。墓前有石雕小虎两只。墓呈圆丘形,土封,高3米许,周长约20米,围以院墙。1966年“破四旧”时衣冠冢同所在的通真宫一起遭破坏。
1993年,本籍台胞宫相珉、宫崇金、孙丕禄先生返乡探亲,捐资人民币5000元,由村民宫相贞负责施工,修复墓体。新冢穴内埋一碑,封土冢头大小如初,位置略有差错,同原样以矮石墙围之,并于冢前立新碑一通,铭文记之。
丘处机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,他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,世称长春真人,他曾经2次来崂山,并命名崂山为“鳌山”。崂山道众为了缅怀丘处机,特在风景秀丽的上清宫南,选择了一处风水绝佳的高岗之地,用花岗岩为丘处机修建了一座衣冠冢,又名“丘祖坟”。文革中“丘祖坟”遭到严重破坏,坟被扒开,随葬衣物被抛弃,好端端的一处景点没有了。“丘祖坟”所看到的情景实在令人心酸。整个“丘祖坟”有一座长2米左右,一头大一头小的石棺,大头宽1米,小头宽0.8米,石棺内装满污水,周围长满杂草,垃圾遍地。